“种毒菇”与通向价值毁灭之路
原创 虚名 虚名的四维空间
2023年05月19日 17:09 浙江


当你真的而不是叶公好龙式地认为我们该去定义“市场”的时候,不管这个定义是什么,需求与供给就是唯一的定价基础,这是价值圣经,我们永远脱离不了这个游戏规则。
所以,当谈到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时候,我甚至无需通过祈祷来获得新的视角。

第一,所谓二级市场的“估值”,也即某个时点股票该有的“价值”或者说“价格”,不由哪个个人或组织说了算,而得由市场说了算。
第二,“估值”是一个很具体又很个人的体系。所有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在做出交易决策前,都会提出和参照无数个不同的估值体系。

在金融学的框架中,上市公司就像一张白纸,本身不具备“估值”,我们人为地冠之以所谓“估值”,其实不过是估值博弈的结果,表现为价格。博弈之后达到价格的均衡。这就是“估值”的意义。

比如说,经济学家在研究博弈问题,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博弈均衡结果(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并且每个参与者都知道其他参与者也都是理性的)——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合就是博弈的解,也即均衡,他们还认为,按照大致上的划分,与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相对应有四个均衡概念: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完美贝叶斯纳什均衡)。

只有理性人才给上市公司“估值”,虽然当它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时候,肯定不是理性交易的结果,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想说的是,因为信息渠道、收益预期、个人性格等等等等方面的原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估值模式或说体系。但就算十亿个人有十亿个估值体系,它都离不开一个本质的东西:预期收益最大化。如果我们承认给于足够时间,这个市场是有效的,那么,“预期收益”只能取决于上市公司当前和未来的业绩,不会来自于PPT和口号。

当我们承认,我们的估值是建立在“预期收益最大化”目标基础之上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估值”并不具有阶级属性、也不具有地域属性。它是一个纯客观的可以量化的东西。

所以,我很难理解并且也没看到一个像样的定义。按字面理解,“种”显然是一个地域名词;“毒”应该是区别于“理性人”假设或者非“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目标,然后给于上市公司重新估值。而且从很多表述和正规解读来看,它的指向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只是特指某个样本的博弈均衡解的集合,至于这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的朋友建议我“看破不说破”。好的。

好了。从上面这些文字接下去我们可以很容易推断:

第一,如果我们提出“种毒菇”,并且认为“这个”估值体系可以放之四海为皆准,那么,它已经违反了市场定价游戏规则,所以,它必然是通向价值毁灭之路。

第二,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牛市”抑或部分上市公司样本的“牛市”,就算它是场“创造性破坏”革命,那么,其结果,一定符合“非理性繁荣”的一般特征。

第三,如果我们正在“创造”一个牛市,那么,请记住罗伯特.J.希勒的一个重要观点:“这种类似淘金热的商业氛围,使得许多人做出了扭曲的投资决策……在这种气氛下,道德标准下降,正直、诚实、耐心和信任的价值观遭到摈弃。股市出现下跌后,一系列公司董事会、会计事务所和共同基金丑闻纷纷浮出水面。”

第四,如果“种毒菇”是某些学者或管理者的私人观点,那么,对不起,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伪装为股民幸福而出台了这样那样所谓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人做了多少好事、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股民的损失。恰恰相反,我倒听我的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朋友说,它本来一直持有工商银行,可以很稳定地每年获取6%左右的现金分红收益,自从“种毒菇”出台,股价一直从4.3元左右上涨到最高5.47元,而他没等到他的预期收益率从今年初的6.5%左右下到5.3%,直接在股价上涨到4.95元悉数卖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搞新体系的人需要的结果,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我又听说李嘉诚在今年5月上旬减持了港股邮储银行,虽说公开信息称是“正常的财务安排”,但我不全信。

熬着好多天不想写,可还是写了,焦虑的表现罢。
阅读 167
修改于2023年05月19日

发消息

发消息